中新网抚州7月21日电 (徐维栋 熊锦阳)初夏时节,果甜瓜香。眼下正是黄桃成熟季节,7月20日,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水南圩乡大庄村的黄桃种植基地,连片桃林郁郁葱葱,一个个金灿灿的黄桃缀满枝头,微风吹来,果香四溢,令人垂涎欲滴。果农们穿梭在林中,忙碌着摘果、运果,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。
“基地共有30多亩,整个采摘期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。”随着线上、线下的订单不断飞来,基地负责人朱志明也忙得团团转,“每天都有不少客户通过电话和微信咨询下单,今年的黄桃收成不错,产量预计在6万斤左右。”看着眼前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金色果子,朱志明不禁喜笑颜开。
果农正把采摘下来的黄桃装箱、运果。徐维栋 摄
近年来,大庄村党支部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,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黄桃、脐橙等果树种植,成立广昌县达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发展村级集体经济。通过多年的细心经营,如今荒山变果园,由于地处山顶,光照充足,加上管理精细,这里的黄桃不仅个头大而且口感脆甜,颇受市场欢迎。
“现在每天的销量大约在2000斤左右,随着黄桃的大面积成熟,订单量还会上升。”朱志明介绍,除了线上网络订单和线下的商超直销,基地还发展了“随心摘”“采摘游”,吸引游客走进桃园,体验采摘乐趣,进一步扩宽销路。
“这里的黄桃肉脆、汁多,味道非常好,准备多摘一点回去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。”游客杜悠一边吃着黄桃开心地说道,为了尝上这口初夏的“甜蜜”,第一时间就约上好友一起来基地采摘。
满山的黄桃不仅甜了游客,也为村民们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。土地流转在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,也让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“上班族”,果园常年吸收周边10多位村民前来务工,有效带动了附近的群众就业增收。
“在桃园里务工,离家近,平时主要就是施肥、修枝、除草,相对比较轻松,一个月能有一两千块钱收入,很不错。”村民张秀兰摘着桃乐呵呵地说。
广昌县水南圩乡大庄村村民张秀兰正在忙于采摘黄桃。徐维栋 摄
“桃经济”结出“致富果”,这只是大庄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该村因地制宜,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不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发展水稻制种、白莲、茶树菇、黄桃等特色产业。
眼下,村里的黄桃、白莲、茶树菇等都已迎来了采摘期,缤纷蔬果,绘就了一幅甜蜜的丰收图景,通过农旅融合,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,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、体验,真正实现产业振兴,群众增收。(完)
中新网兰州7月21日电 (闫姣 戴文昌)甘肃省地矿局党委书记、局长赵玲房2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,60余年以来,围绕甘肃北山、龙首山、阿尔金山、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,甘肃聚焦金、铜、铅、铂族、凹凸棒石、钒氧化物等战略性矿种和优势矿种,加快推进地质找矿突破,先后发现了各类矿产地1000余处。
甘肃地质条件复杂,矿产资源丰富,找矿潜力巨大,镍、钴、铂等12种矿产保有储量位居全国第一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、黄金储量居全国前列。
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龙首矿内,拉满矿石的有轨电机车有序前进。(资料图)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
“先后发现了金川铜镍矿、白银铜矿、肃南镜铁山铁矿、玛曲大水金矿、西和大桥金矿、合作早子沟金矿、酒泉晶质石墨矿、敦煌钒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。”赵玲房介绍说,因矿而成的金昌、白银、嘉峪关三座城市已成为新兴工业城市,从而确立了资源性产业在甘肃工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,为甘肃省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,也使甘肃从此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之一。
甘肃地矿局始建于1956年,是甘肃省唯一综合性地勘单位,先后获全国工人先锋号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奖等各类奖项。
“截至2021年底,累计查明金1130.7吨,位居全国第3位;查明镍634万吨,位居全国第1位;查明铅607万吨,位居全国第10位;查明锌1825万吨,位居全国第5位……”赵玲房表示,这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、骨干企业资源接续和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源基础。
赵玲房表示,接下来,按照“提供能源资源安全,提供地质技术服务,支撑生态文明建设,支撑自然资源管理,支撑地质灾害防治”的工作布局等,将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、地质灾害防治和服务甘肃生态文明建设、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,贡献甘肃“地矿人”的智慧和汗水。(完)